9月26日,在首个法定“全国科普月”到来之际,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中国平安联合主办的“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总结展望会暨科学家见面会”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创会会长顾秀莲亲临会议指导,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卫国,中国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黄宝新,云南省教育厅关工委主任陶晴,以及20余家科技型企业及公益组织代表和来自内蒙古、河南、贵州、云南等7个省的项目受益学校师生代表参会。会议全面总结了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并启动2025—2026年度项目。
会上,还举行了“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专家团”聘任仪式。顾秀莲为首批“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专家团”专家代表金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紫东太初大模型中心资深研究员唐明、中国教科院研究员王素、同济大学教授刘东颁发聘书。据悉,未来,专家团将聚焦项目课程研发与活动设计,提供专业指导,为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精准定向、专业把关。
王卫国表示,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携手平安集团,坚持普惠原则,做实公益平台,聚焦相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将优质科学教育资源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教育公益答卷”。面向未来,项目将立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培育科学核心素养,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学段科学教育公益新模式,实施“四个一”策略,加强与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的协同合作,促进学生拥有更广阔的眼界、更开阔的思路、更开放的观念、更专业的特长,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洪流中绽放青春力量、成就出彩人生。
黄宝新指出,一直以来,中国平安始终把“金融报国、回馈社会”的初心刻在骨子里,坚持将“金融+科技”优势转化成服务国家、温暖社会的“实招”,让平安的力量成为推动科普事业和科学教育发展的一股暖流。期待更多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加入到项目实施中来,与平安一道搭建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科学教育公益生态圈,汇聚更多力量为乡村孩子加油。
金涌强调,“科技创新的根基在教育,而科普教育正是连接科研与青少年的重要桥梁,是培育科技创新 ‘土壤’、促进城乡科教资源均衡、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关键环节。”
陶晴说:“六年来,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在云南稳步推进,不仅捐赠科学教育物资到校,还资助云南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从接受爱心捐赠到组织点对点、面对面、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技教师培训,帮助云南省广大师生的科技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据悉,2019年,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中国平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正式启动。项目践行科教兴国战略,推动城乡科教资源均衡发展,通过“送进去”与“走出来”双轨并行,助力乡村师生共创科教未来。6年期间,项目已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1058所乡村小学,惠及超31万名学生与两万余名乡村教师;精心打造的“科技燃梦?科技型企业开放日”科技体验活动,组织3000余名青少年走进中国移动、比亚迪、爱达邮轮等科技型企业,近距离感受前沿科技魅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教育工作者3万余人,有效提升了乡村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打造“带不走的科教队伍”;初步构建政府、慈善组织、企业、学校与社会组织间的协同育人机制,架起了科学知识与应用场景之间的桥梁。 ?
总结展望会后,金涌、唐明、北京天文馆研究员刘茜(天文科普作家)与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现场氛围热烈。同学们踊跃提问,从“如何培养科学思维”到“AI未来会改变哪些生活场景”,再到“宇宙有多少未解之谜”,问题充满童真与好奇。金涌结合自身科研经历,用“实验室里的小故事”讲解创新的重要性;唐明拆解AI在教育、医疗中的应用实例,展望技术新突破;刘茜用通俗语言揭开宇宙“面纱”,带大家读懂星空。科学家们的解答不仅传递了知识,更点燃了孩子们的科学热情。参会同学纷纷表示:“这次交流让我对科学更感兴趣了,未来想当一名科学家!”
活动当天,专家学者、教育人士、科技型企业代表等召开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项目调研交流会,围绕“科教融合新常态”探索发展新路径,通过多方交流汇聚育人合力。阿里巴巴、腾讯、中兴、国轩高科等企业分享了在公益科普领域的实践经验。京东、联想、海南商发、北大医疗、伊利、隆基绿能等企业就构建青少年科普多元协同机制展开讨论。参会人员认为,科技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主体,掌握前沿科技资源与应用场景,未来可在科普事业和科学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平安表示,本次会议既是对项目阶段性工作的全面总结,更是凝聚多方共识、整合优质资源、深化协同合作的关键契机。站在新起点,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将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从四方面推进工作:一是以科技企业为载体,开发前沿科普内容,搭建实践平台,培育科学思维;二是整合多元主体公益力量,从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为薄弱地区提供支持;三是推动产学研协同,构建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协同育人模式;四是以数字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缩小资源差距,保障普惠共享。
责任编辑: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