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欢迎您来到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更多金融产品请关注“全国信易贷平台”
金融动态
 
15载相伴成长:做服务实体经济与百姓民生的“舒心伙伴”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9/26 点击:2 分享按钮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在总量、结构、功能、开放、安全等维度均取得历史性成就,既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也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作为我国“区域金融主力军”的城商行群体如何锚定国家战略、深耕本土需求、穿越市场周期,成为当前行业观察中国金融体系韧性的重要窗口。

今年恰逢苏州银行成立15周年。从扎根苏州本土的区域性金融机构,成长为积极融入长三角、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金融力量,苏州银行的发展轨迹始终与国家经济战略同频、与区域产业升级共振。近日,《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苏州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庆军,旨在深入探寻城商行在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苏州样本”。

《金融时报》记者:15载深耕本土,在苏州银行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步跨越都与国家经济战略紧密相连。在长三角一体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背景下,您认为,支撑苏州银行从“扎根本土”到“长三角重要金融力量”的核心经营哲学是什么?如何在服务区域经济的同时与政策环境良性互动?

崔庆军:苏州银行15载征程,始终锚定国家战略方向,紧扣区域成长脉动,坚持发展定力,秉持利他思维,将久久为功的价值创造深度融入企业经营,制造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近20%,处于行业较高水平。在2025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苏州银行排名第237位,近3年提升了48位,我们始终坚守“与国同频、与域共生”的发展之道。

一是战略引领“前行路径”,在时代坐标中锚定方位。苏州银行初创期恰逢苏南模式向创新经济转型,我们聚焦县域经济与本土民生场景。成长期迅速响应长三角一体化,通过机构布局与村行改革,织密城乡服务网络。经过15年成长,苏州银行资产规模已达7549.74亿元,相当于翻牌成立时的15个“苏州银行”,各项存款4627.52亿元,各项贷款3634.97亿元,分别是翻牌时的14.04倍和15.38倍,盈利韧性不断增强,不良贷款率0.83%,保持上市以来最好水平,资产质量稳居上市银行第一梯队。

二是生态构建“价值共生”,在协同发展中创造增量。我们致力于成为区域经济的“生态赋能者”,提升集团综合服务水平,深化银租联动,锚定高端制造等专业化方向,在产业升级中找到新的增长点。依托苏新基金展业,顺应公募基金行业改革方向,通过专业资产管理能力,助力居民财富保值增值,让金融服务既赋能产业、又惠及民生。

三是创新锻造“政策动能”,在守正创新中提质增效。我们深度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立足于江苏省“1650”和苏州市“1030”产业体系建设,把金融服务嵌入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我们全面融入国家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出专属服务方案助力苏州构建就业友好型城市,实现金融服务与政策环境的同频共振。

《金融时报》记者:在苏州银行企业文化中,“信赖”是连接苏州银行与企业百姓的纽带。您认为,苏州银行是如何通过一体化经营将“特色化发展”与金融“五篇大文章”深度融合,让客户感受到“苏心让您舒心”的?为深化特色优势、夯实信赖根基,战略上会坚守哪些“不变”,又会在哪些维度主动“求变”以强化核心竞争力?

崔庆军:“信者,行之基也”,苏州银行15载积淀的“信赖”是我们深耕金融服务的原点。将“特色化发展”与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时代命题相契合,将专业能力与客户全生命周期需求相匹配,将“苏心让您舒心”从服务承诺升华为价值共鸣。这背后,是一体化经营战略下“全局统筹”与“局部深耕”的辩证统一。

一是以长期主义掌舵,持之以恒把准特色发展航向。长期主义是我们特色化路径的“指南针”,通过倾听客户、市场、同业三种声音,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紧扣“科创+跨境”“民生+财富”双引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流上市城商行。

二是以不变初心立根,深融地方夯实特色业务支撑。我们坚守服务实体初心不变,有效落地全国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坚守差异化发展路径不变,深耕客群生态,持续迭代“苏心融享智惠”特色产品体系,做精做透细分领域。坚守“苏心”服务承诺不变,构建“苏心零售”品牌矩阵,把舒心服务融进民生日常。

三是以创新求变破局,勇立潮头升级特色服务水平。我们在科技赋能上下功夫,用“苏心科创力”帮企业把“知产”变“资产”。在资源整合上求突破,GOAI生态圈深化政银企协同,与高校探索银校联动,打造产学研融合新范式。在就业助力上尽责任,建暖“新”驿站给劳动者歇脚,以人才卡、人才贷助力新市民创业,传递“苏心”的暖意。

《金融时报》记者:作为苏州市规模最大的国资企业,苏州银行在党业融合方面有哪些创新实践?如何通过党建引领支持实体经济?在促进国有资产高效配置方面,党建工作如何发挥“方向盘”作用,为银行稳健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与组织动力?

崔庆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我们始终坚信,党建与业务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以高质量党建淬炼发展内核,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走出一条“党建强则治理优、党建兴则事业兴”的特色之路。

一是聚核定向,以治理穿透力筑牢发展根基。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全链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依托“苏行e先锋”党建数字化平台织密组织体系。锻造人才“三支队伍”、推进干部跨域交流,让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穿透战略制定、执行与迭代全周期,使党建成为稳健前行的“定盘星”。

二是融链赋能,以实践创新力激活增长引擎。今年是苏州银行党建工作的“体系推进年”,我们发布“同心苏行”统战工作品牌,全面构建“高标党建”工作格局。以23个“书记项目”攻坚科创金融壁垒、102个“行动支部”破解民生服务痛点,通过项目制管理、路径化推进,将党建资源精准投向重点项目建设与基层服务末梢,推动党业融合纵深发展。

三是凝心铸魂,以价值凝聚力彰显国企担当。让红色文化成为政企协同的“纽带”,创新“联组共学”机制,围绕新质生产力等时代命题深研共进。让红色阵地成为职工同心的“家园”,升级“海棠花红”阵地与“廉洁是福”品牌,通过职工趣味运动会凝聚合力。让红色基因成为服务百姓的“灯塔”,从系列董事长沙龙到百场金融宣教,从支持体育赛事到激活城市夜经济,将党建温度融入社会责任。

《金融时报》记者:15年发展中,苏州银行经历过市场周期波动、行业转型冲击,却始终保持稳健增长与资产质量优势。您认为,支撑苏州银行穿越周期的“文化密码”是什么?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如何让文化内核与组织能力相融共生?通过哪些机制让文化真正成为“看不见的管理力”?

崔庆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苏州银行15年历经市场起伏与行业变革,始终坚持行稳致远,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立根固本,以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一是坚守文化内核,以精神定力穿越市场周期。我们秉持“以民唯美、向实而行”的企业使命,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扩充民生内需中展现金融担当。我们树牢“稳健、精进、匠心、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以行稳致远的步伐、精益求精的锐气、匠人匠心的传承和守正创新的勇气,在时代浪潮中前行。

二是数字相融共生,以动态进化适应时代变革。我们构建“苏智明”员工行为管理系统实现行为文化“具象化落地”,发布数字员工“苏盈盈”赋能业务推广,以个性化金融服务拥抱数字化转型。依托“苏智心”管理驾驶舱,通过机构、客户、产品三大维度展示智慧管理功能,推动服务从“产品导向”转向“客户导向”。

三是健全转化机制,以价值创造激励能力提升。我们聚焦能力建设,将文化嵌入管理脉络,提升客户经理、综合型支行行长专业能力;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干部储备,筑牢专业化经营与精细化管理的人才基础。强化激励措施,以文化凝聚价值共识,借立功竞赛、行业研究大赛传递先进经验,推动全员从“要我做”转向“我要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回溯苏州银行15年的发展历程,从“扎根本土”到“服务长三角”的每一步跨越,既是城商行坚守“金融为民、服务实体”初心的实践缩影,更折射出在国家战略指引下的成长逻辑——以政策协同锚定方向,以特色经营构筑优势,以党建引领夯实根基,以文化韧性穿越周期。

站在15周年的新起点,苏州银行的下一段征程,不仅是自身向更高质量发展的迈进,更承载着城商行群体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区域发展的使命。而这份坚守与探索,肩负着“苏心让您舒心”的责任,亦将为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注入更多确定性力量。

责任编辑:杨喜亭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运营单位: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金融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3-2021 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 晋ICP备19001058号 您是第25295716位访问本站的贵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