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欢迎您来到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更多金融产品请关注“全国信易贷平台”
通知公告
 
货币与财政政策双翼协奏 为经济企稳回升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9/29 点击:4 分享按钮

9月3日,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工作组召开第二次组长会议,聚焦“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议题,会议充分肯定了去年联合工作组成立以来部、行协同配合取得的成效,并就金融市场运行、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央行国债买卖操作和完善离岸人民币国债发行机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这次会议也让市场对部、行协同配合更加期待。如果把宏观经济治理比作一艘航行的巨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便是驱动前行的“双引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刘冲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经济发展新特征,传统政策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配合成为破解经济转型之困、应对外部冲击之险、满足民生保障之需的重要抓手。经济结构转型呼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

在业内专家看来,今年以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这对“搭档”深度联动、同频共振,在政府债券发行、消费提振等赛道上跑出了协同“加速度”,为经济企稳回升注入强劲动能。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政府债券发行的加力提速形成良性互动

从债券市场到消费终端,从信贷投向到小微服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正像一张细密的网络,渗透到经济运行的多个关键环节。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适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与政府债券发行的加力提速形成良性互动,既保障了债券发行顺利落地,又节约了政府负债成本。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延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整体上维持了适宜经济企稳回升的货币环境,降准带动下的充裕流动性和降息带动下的低利率水平,与政府债券加大发行力度、加快发行节奏相协调,有利于债券顺利发行及政府负债成本节约,更好形成合力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去年10月设立的买断式逆回购工具,为今年包括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在内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保驾护航,每年2月至3月和6月至8月是地方政府债券净融资额较大的月份,买断式逆回购的净投放量也有所增加,协同效果有所显现,有力拉动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助力地方隐性债务化解。

“当前,两者在政府债券领域的协同,有效稳定了市场资金面,为重大项目提供了资金保障。”业内专家表示。“央行的流动性护航,让财政发债‘轻装上阵’,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今年,央行通过逆回购、买断式逆回购等操作注入的流动性,为政府债券发行提供了坚实支撑。”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共同发力积极助力调结构促转型

在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领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发挥协同配合作用,激发企业释放设备更新需求。例如,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首贷、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同时,中央财政对符合条件的设备更新贷款给予1.5%的贴息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在提振消费、扩大内需领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也从供需两端共同激活消费潜力。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年5月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高质量消费供给的信贷投放,财政部则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保障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发放,从供需两端协同支持扩大和提振消费。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等六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19项重点举措。

“后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同效应还会持续显现,包括8月份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联合推动个人消费贷、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落地,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提升经营主体活力。”温彬说。

从中长期看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也正在通过协同配合,引导经济转型。明明表示,过去10年,我国信贷投向由依赖地产等领域,转向服务国家战略的重点领域。这一转型源于货币与财政的深度协同,央行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信贷投向金融“五篇大文章”,财政以贴息、担保等方式提供支撑,提升银行投放积极性。两者合力提高了资金流向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和普惠金融的效率,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

“信贷投放的本源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信贷投向结构的转变依托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温彬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正逐步摆脱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依赖,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信贷投向随之转向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信贷重点投向可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引导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部分实现。如科技创新领域的信息壁垒较大,商业银行的定价和风控难度较大,倾向于提高定价弥补风险成本。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虽然可以通过提供低成本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问题,但这也需要与一定的财政补贴相结合,使相对优质的企业更容易接受贷款定价;与一定的风险补偿措施相结合,使商业银行更有意愿发放贷款,总体上进一步促进相关领域信贷市场的繁荣。”温彬说。

业内期待部、行协同机制创新与工具突破

尽管政策动力强劲,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仍有一些梗阻制约着协同效能的充分释放。在这一背景下,市场更期待部、行协同机制创新与工具突破。

温彬建议,以国债为“纽带”,筑牢协同基础。他表示,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买入国债可投放长期流动性,搭配短期公开市场操作,有利于保持利率水平稳定和市场流动性充裕;另一方面,财政应针对完善金融市场的需要,不断提升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的市场化水平,如完善政府债券的期限结构、持有者结构以及扩大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在加大金融开放的背景下,提高国债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条件。这样能够更好地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紧密相连,有利于更好地实施逆周期宏观政策。

刘冲建议,可以通过工具创新提升协同效能。例如,强化财政支出与信贷投放的协同效应,借助优化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和信用增进等政策工具,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尤其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领域发展。此外,还可以积极探索建立专项债券与央行政策性工具的衔接机制,进一步深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改革,实现专项债券资金与央行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的有效联动,凝聚支持重大项目的资金合力。

“财政部与央行联合开展的小微企业增信会计数据标准试点即是一次积极尝试。”明明表示,财政部门负责数据标准建设和平台搭建,央行推动金融平台对接,提升信息透明度。此举为破解小微融资难提供了新路径,用真实经营数据替代传统抵押担保,对企业实现精准信用画像,降低贷款门槛和成本。

责任编辑:袁浩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运营单位: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金融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3-2021 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 晋ICP备19001058号 您是第25302213位访问本站的贵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