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指出要“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这一定调相较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的要“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更加明确将进一步着眼于市场中长期制度完善和功能优化。
7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召开证监会系统党的建设暨2025年年中工作会议,对上半年工作进行总结,并为下半年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谋篇布局,提出七方面核心举措。
对于中央和监管部门的部署,具体如何落地?笔者认为,应统筹好三方面关系。
一是发展与安全。稳是底线、进是方向,二者需动态协同而非简单取舍。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依旧是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要命题。唯有不断集聚稳的力量、壮大进的动能,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方能更好服务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中国式现代化大局。
规范有序的市场生态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保障,要全力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进一步健全稳市机制,增强市场监测监管和风险应对的有效性、前瞻性,加强预期引导。针对资本市场重点领域风险,要做到精准防控,完善应对各类外部风险冲击的工作预案。同时,应持续提升监管执法效能。突出打大、打恶、打重点,坚决惩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坚持精准施策,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切实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效。
二是效率与公平。从融资端看,我国上市公司总量已经不少,但结构尚不合理,头部上市公司科技含量有待提高,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从投资端看,资金不稳定、投资行为短期化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中长期资金总量仍然明显不足,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解决好上述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提升资本市场的发展质量。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将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举措更加直观、具体、系统化地呈现出来。一方面,从资金端发力。“吸引力”侧重于“谁来投资”的问题,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快公募基金改革等;另一方面,从资产端发力。“包容性”侧重于“帮谁融资”的问题,要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改革,落实好科创板“1+6”政策措施等。这些举措旨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形成“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的良性循环。
未来,资产端方面,应持续深化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领域的适配性改革,促进要素向最有潜力的领域高效集聚,更好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严防利益输送和“浑水摸鱼”,加快推进财务造假综合惩防意见落地,更好发挥公司治理内生约束作用。资金端方面,要更大力度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扎实推进公募基金改革,促进畅通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环。同时,牢记我国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众多的最大市情,不断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体系,坚决维护市场“三公”。
三是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尽管当前外部形势复杂多变,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是非常清晰而坚定的,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可预期性进一步上升,特别是宏观政策适时进行调整,都进一步增强了外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
因此,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放得开”与“看得清”和“管得住”、在岸与离岸市场等关系,提升开放环境下的风险防控水平和监管能力,坚决防范外部输入性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需要明确的是,以“两创板”改革为抓手的新一轮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旨在以对内改革优制度、增活力,做强主场,持续提升A股市场吸引力、竞争力。稳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则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市场、产品和机构全方位稳妥推进开放,进一步拓展跨境互联互通,切实提升境外上市备案质效,提高跨境投融资便利性,更好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未来一段时间,资本市场内外部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困难挑战不少,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宏观政策预期的确定性、资产估值修复的确定性等为保持市场平稳健康运行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资本市场也有望在“‘稳’筑底、‘进’提质”的循环中,通过资产端与资金端的良性互动,实现从“政策驱动回稳”向“内生动力向好”的实质性跨越。
责任编辑: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