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欢迎您来到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更多金融产品请关注“全国信易贷平台”
金融动态
 
保险业积极构筑企业“出海”防护网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4/30 点击:18 分享按钮

在当前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保险业更要做好企业“出海”的风险管理者,从资本通道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跨境数据使用及规则标准制定等四方面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近期,一系列有关金融对外开放的政策信号密集释放,彰显出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与行动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强调,加大服务业开放试点政策力度,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服务。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聚焦跨境金融服务提出18条重点举措,保险领域涉及加大出口企业及人员保障力度、提升出口信用保险能级以及提供高质量再保险服务。此前,国务院批复同意《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新增9个试点城市,从重点服务领域开放、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明确155项试点任务。

业内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保险业更要做好企业“出海”的风险管理者,从资本通道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跨境数据使用及规则标准制定等四方面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精准护航企业“走出去”

当前,全球经贸格局深度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因素复杂多变,增加了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更需要保险业从货物、人员、融资等多维度为企业“出海”提供坚实保障。

《行动方案》聚焦出口企业发展需求提出,要加大保险支持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国产商用飞机、新能源汽车、大型成套设备等重点出口企业的保险保障力度。

在国产商用飞机领域,保险保障机制建设已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6月,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中国商飞、上海保交所与8家保险机构及航联保险经纪共同签署国产商用飞机海外机队保险共同体合作备忘录,探索优化国产商用飞机联合“出海”合作机制,为国产商用飞机实现海外安全运营提供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作为中国出口新势力,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得到保险业的精准护航。例如,中国人保协助纾解中国新能源汽车在部分海外国家和地区车险保费贵、投保难等问题,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业务拓展。目前,已形成“聚焦香港,探索亚洲,规划全球”三步走的地区策略。

出口信用保险是激活外贸活力的关键工具。《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提升出口信用保险保单服务能级。支持保险机构根据企业经营情况、项目国别、融资模式等,优化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产品和综合服务方案。升级“信保+担保+银行”融资模式。

据记者了解,“信保+担保+银行”普惠金融贸易融资模式是上海在2020年率先推出的稳外贸金融服务举措。2024年11月,中国信保联合交通银行等升级推出“沪贸批次贷”主动授信创新模式。通过出口信用保险的损失补偿,大幅提升企业抗国际风险能力,全面增强银行贷中、贷后风险管控能力,更大程度保持银行授信稳定。

对于如何精准护航企业“出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一方面,针对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开发更具针对性的保险产品;与国际保险机构合作,建立全球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跨境保险服务。另一方面,要为跨境人员提供更全面的意外伤害、医疗、疾病等保险保障,免除其后顾之忧;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保险服务流程,实现线上投保、理赔等功能,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认为,针对企业“出海”过程中“物”的保障,应从单一货损向高技术、高价值产业链延伸;“人”的保障从短期差旅扩展至全球化常驻、远程运维等多个场景。比如,运用大数据、卫星溯源等技术,为出口企业提供预装箱检测、航运线路优化、目的国合规咨询等前置风控服务;针对跨境人员,搭建“紧急救援—医疗垫付—法律支援”一站式响应体系,提升风险处置效率。

提升再保险国际竞争力

《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提供高质量再保险服务,支持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专营再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法人机构或分支机构,稳步推进跨境再保险、境内再保险业务线上交易。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自然灾害、地缘冲突及产业链重构等风险事件频发,再保险的重要性愈加凸显。2023年6月,面向全球的国际再保险交易市场在上海启动,临港新片区全面启动国际再保险功能区建设,推动再保险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2024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会同上海市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在临港新片区打造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

自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建设以来,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在中国人民银行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表示,以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为重点,积极推进再保险中心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截至2025年3月末,已经有22家再保险运营中心和再保险分公司等机构在上海临港设立。登记交易中心再保险业务的登记规模已经超过1100亿元,今年登记金额和交易金额有望跃上新台阶。

“从我国再保险市场的两个主要指标来看,再保险发展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尹江鳌解释称,一个指标是再保险的市场排名,2024年我国再保险市场规模约为316亿美元,排在全球第七位,我国直接保险市场的规模大概有8000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另一个指标是再保险的渗透比例,2024年我国再保险保费占直保保费的比例大概是4%,全球这一指标约为12.5%。我国的再保险市场与我国的经济体量、直保市场的地位还不匹配。

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有15家再保公司在岸经营,其中外资机构8家,还有500余家境外机构通过离岸方式开展再保险业务,外资再保险机构合计市场份额超过40%。

“再保险是中国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典型代表,国际化也是再保险公司成长过程的必经之路。”中国再保总裁庄乾志对记者表示,必须加快保险再保险市场建设,更好地发挥保险再保险在分散经济社会风险的功能作用。

据尹江鳌透露,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持续强化与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等方面的协调配合,积极推动建设要素聚集、业务集中、交易活跃、规则完善的登记交易中心,支持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中心。

外资险企坚定布局中国市场

今年2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提到,加大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支持力度,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范围。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

在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引领下,外资保险机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不断增强,纷纷表示看好中国市场发展前景,并不断加大在华投资力度。

今年3月,中意财险股东忠利保险同意增资3.92亿元,增资后,中意财险注册资本金将达到16.92亿元。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意财险合资转外资后的首次增资,传递出外资对中国保险市场长期看好的信号。

自2020年“分改子”后,友邦人寿突破了分支机构开设限制,中国市场扩张步伐明显加快。2020年至2024年间,友邦人寿陆续在多地成立分公司,2024年四季度,友邦人寿获批于安徽、山东、重庆、浙江筹建分公司,并已相继获批准予开业,至今已触达中国市场14个经营区域约3.4亿潜在客户。

“这一成果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体现,也是金融业持续深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注脚。”友邦保险区域首席执行官、友邦人寿董事长张晓宇表示,友邦人寿拥有经营地域拓展带来的业务增长空间和卓越的营销员渠道。公司对中国寿险业发展充满信心,将全力把握保险业的长期发展机遇。

作为最早参与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外资保险集团之一,4月10日,法国安盛集团两位副首席执行官弗雷德里克·德·库尔图瓦与乔治·斯坦斯菲尔德到访上海并表示,扎根中国26年来,巨大的市场潜力、稳定的政策支持以及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让安盛集团深刻感受到中国金融高质量开放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安盛集团将通过工银安盛人寿、安盛天平、安盛环球再保险等运营实体,继续坚定深耕中国市场。

“工银安盛人寿的高质量发展,是中法合作交流和中国金融开放的缩影,证明了中法金融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大有可为。”工银安盛人寿董事长王都富表示,公司将在中外股东的支持下,不断以创新实践为上海的金融生态注入新的活力,助力提升上海在保险领域的国际化水平。

进一步扩大开放从四方面突破

美国所谓“对等关税”激化了全球贸易摩擦,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进一步扩大保险业对外开放,对增强中国市场抵御外部不确定性、提升国际竞争力有何助益?

王向楠表示,面对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的外部环境,保险业扩大开放,一方面,可以促进风险分散“全球化”。通过引入外资保险主体、跨境再保险及保险连接证券,将贸易信用风险、巨灾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等纳入全球资本池进一步分散。另一方面,可推动技术能力“国际化”。中国保险业在绿色航运、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关键领域的定价精准性、风险减量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均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增强我国保险业在定价、理赔与监管规则上的国际影响力,也有助于提升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的话语权。

“在现代社会,没有保险支持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是不可想象的。”在王国军看来,保险业需要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保险业需要加强与国际监管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跨境风险;需要吸引国际资本和人才,学习其先进的保险产品设计理念和运营模式,提升中国保险机构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活力。

王向楠同样认为,保险业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开放可以从资本、人才、数据及规则四个方面持续突破。首先,借助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优势,研究在境内发行巨灾债券的可行性。其次,培养和使用熟悉国际规则的精算师、海事理算师等人才。再次,建设跨境再保险数据专区,便利巨灾模型、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等工作中的数据跨境使用。最后,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分保规则,推进海事、航空、绿色项目等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的国际通用标准互认。

责任编辑:杨喜亭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运营单位: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金融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3-2021 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 晋ICP备19001058号 您是第20448888位访问本站的贵宾